浅析太史公对“乡愿”人物的曲笔.doc

资料分类:汉语言文学 VIP会员(一年级3班)分享原创毕业论文参考材料更新时间:17-05-09
需要金币500 个金币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下载论文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论文字数:8364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摘要:中华民族是农业文明、聚族而居、讲血缘关系、祖先崇拜、伦理本位。这样,中华人民就形成了含蓄内敛的性格。因而,常常为贤者隐,为长者讳。于是,孔夫子在“周易四相”的启发下,创造“春秋五例”的历史笔法,声东击西、旁敲侧击、暗含褒贬、微言大义,用曲笔表现历史真实,为太史公所继承。本文在认识太史公写《史记》所用曲笔传统的基础上,首先阐述太史公大量使用曲笔发微的原因;然后通过展示孔子、孟子等人的语录中对君子、狂狷、乡愿、小人的解释,对这四种人进行深入比较,从而更准确地了解和把握 “乡愿”的含义;接着结合文本对乡愿人物如公孙弘等人的行为表现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最后总结太史公通过对乡愿人物的曲笔讽刺了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特点。

关键词 曲笔 ,乡愿,“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公孙弘

 

中华民族乃农业经济,自给自足,聚族而居,人与人之间靠血缘伦理来维持,于是就形成了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

因为中华民族以血缘伦理为凝聚力,由家而族,最后化家为国,为天下,所以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对祖先和家长的尊崇思想。出于这种思想,中国人对祖先、家长犯的错误,实行隐讳的方法。因此,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就表现为:为尊者隐,为长者讳的“春秋笔法”。这一笔法为太史公所继承,在《史记》中达到了高峰。

《史记》所使用的曲笔复杂多变,但主要通过“互见法”来完成的。我们一般理解的“互见法”,仅仅是为了避免重复,把一个人一生的事迹或者一桩重大的历史事件分别在不同的篇章中陈列出来,互相补充。但是,从太史公写《史记》汉初功臣列传中,我们知道其中另有深意存在,因此,《史记》中的“互见法”不仅仅是事例互见,而更重要的是借这种方法发微历史真相。这种互见方法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传记与传记间的同类互见、反类互见;传记正文与传末论赞互见;论赞与论赞互见;前后文字关联,暗含曲笔等等。太史公正是通过这些笔法曲笔武帝之用人以佞,和“乡愿”人物行事谄曲的特点。本文拟从下列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意思相近论文题目: